全後魏文
卷二十五
崔鴻
呈奏十六國春秋表
臣聞帝王之興也。雖誕應圖籙。然必有驅除。蓋所以翦彼厭政。成此樂推。故戰國紛紜。年過十紀。而漢祖夷殄群豪。開四百之業。歷文景之懷柔蠻夏。世宗之奮揚威武。始得涼朔同文。牂越一軌。于是談遷感漢德之盛。痛諸史放絕。乃鈐括舊書。著成太史。所謂緝茲人事。光彼天時之義也。昔晉惠不競。華戎亂起。三帝受制于姦臣。二皇晏駕于非所。五都蕭條。鞠為煨燼。趙燕既為長。遼海緬成殊域。窮兵銳進。以力相雄。中原無主。八十餘年。遺晉僻遠。勢略孤微。民殘兵革。靡所歸控。皇魏龍潛幽代。世篤公劉。內修德政。外抗諸偽。并冀之民。懷寶之士。繈負至者。日月相尋。雖邠岐之赴太王。謳歌之歸西伯。實可同年而語矣。太祖道武皇帝。以神武之姿。接金行之運。應天順民。龍飛受命。太宗必世重光。業隆玄默。世祖雄才叡略。闡曜威靈。農戰兼修。埽清氛穢。歲垂四紀。而寰宇一同。儋耳文身之長。卉服斷髮之酋。莫不請朔率職。重譯來庭。隱愍鴻濟之澤。三樂擊壤之歌。百姓始得陶然蘇息。欣于堯舜之世。自晉永寍以後。雖所在稱兵。競自尊樹。而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十有六家。善惡興滅之形。用兵乖會之勢。亦足以垂之將來。昭明勸戒。但諸史殘缺。體例不全。編錄紛謬。繁略失所。宜審正不同。定為一書。伏惟高祖以大聖應期。欽明御運。合德乾坤。同光日月。建格天之功。創不世之法。開作生民。惟新大造。陛下以青陽繼統。叡武承天。應符屈已。則道高三五。頤神至境。則洞彼玄宗。剖判百家。斟酌六籍。遠邁石渠。美深白虎。至如導禮革俗之風。昭文變性之化。固以感彼禽魚。穆茲寒暑。而況愚臣沐浴太和。懷音正始。而可不勉強難革之性。砥礪木石之心哉。誠知敏謝允南。才非承祚。然國志史考之美。竊亦輒所庶幾。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諸國舊史。屬遷京甫爾。率多分散。求之公私。驅馳數歲。又臣家貧祿薄。唯任孤力。至于紙盡書寫所資。每不周接。暨正始元年。寫乃向備。謹于吏案之暇。草構此書。區分時事。各繫本錄。破彼異同。凡為一體。約損煩文。補其不足。三豕五門之類。一事異年之流。皆稽以長厤。攷諸舊志。刪正差謬。定為實錄。商校大略。著春秋百篇。至三年之末。草成九十五卷。唯常璩所撰李雄父子據蜀時書。尋訪不獲。所以未及繕成。輟筆私求。七載于今。此書本江南撰錄。恐中國所無。非臣私力所能終得。其起兵僭號。事之始末。乃亦頗有。但不得此書。懼略不成。久思陳奏。乞敕緣邊求采。但愚賤無因。不敢輕輒。散騎常侍太常少卿荊州大中正臣趙邕忽宣明旨。敕臣送呈。不悟九皋微志。乃得上聞。奏敕欣惶。慶懼兼至。今謹以所訖者附臣邕呈奏。臣又別作序例一卷。年志一卷。仰表皇朝。統括大義。俯明愚臣。著錄微體。徒竊慕古人立言美意。文致疏鄙。無一可觀。御之日。伏深慚悸。《魏書‧崔光附傳》。鴻以其書有與國初相涉言多失體且既未訖迄不奏聞鴻後典起居乃妄載其表。又見《北史》四十四。
大攷百寮議
竊惟王者為官求才。使人以器。黜陟幽明。揚清激濁。故績效能官。才必稱位者。朝昇夕進。年歲數遷。豈拘一階半級。閡以闕寮等位者哉。二漢以降。太和以前。苟必官須此人。人稱此職。或超騰昇陟。數歲而至。公卿或長兼試守。稱允而遷進者。披卷則人人而是。舉目則朝貴皆然。故能時收多士之譽。國號豐賢之美。竊見景明以來考格。三年成一考。一考轉一階。貴賤內外。萬有餘人。自非犯罪。不問賢愚。莫不上中。才與不肖。比肩同轉。雖有善政如黃龔。儒學如王鄭。史才如班馬。文章如張蔡。得一分一寸。必為常流所攀。選曹亦抑為一概。不曾甄別。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魏書‧崔光附傳》。延昌二年將大攷百寮鴻以攷令于體例不通乃建議。又見《北史》四十四。《通典》十五。
駮元珍議乙龍虎罪
三年之喪。二十五月大祥。諸儒或言祥月。下旬而禫。或言二十七月。各有其義。未知何者會聖人之旨。龍虎居喪已二十六月。若依王杜之義。便是過禫即吉之月。如其依鄭玄二十七月。禫中復可以從御職事。禮云。祥之日。鼓素琴。然則大祥之後。喪事終矣。既可以從御職事。求上何為不可。若如府判。禫中鼓琴。復有罪乎。求之經律。理實未允。《魏書‧禮志》四。延昌二年偏將軍乙龍虎喪父給假二十七月而龍虎并數閏月詣府求上領軍元珍上言冒哀求仕五歲刑三公府郎中崔鴻駮云云。又見《通典》一百。
又駮
案三年之喪。沒閏之義。儒生學士。猶或病諸。龍虎生自戎馬之鄉。不蒙稽古之訓。數月成年。便懼違緩。原其本心。非貪榮求位。而欲責以義方。未可便尒也。且三年之喪。再而大祥。中月而禫。鄭玄以中為閒。王杜以為是月之中。鄭亦未為必會經旨。王杜豈于必乖聖意。既諸儒探賾。先聖後賢。見有不同。晉武後雖從宋昌許猛之駮。同鄭禫議。然初亦從程猗贊成王杜之言。二論得否。未可知也。聖人大祥之後。鼓素琴。成笙歌者。以喪事既終。餘哀之中。可以存樂故也。而樂府必以干戚羽毛。施之金石。然後為樂。樂必使工為之。庶民凡品。于祥前鼓琴。可無罪乎。律之所防。豈必為貴士。亦及凡庶。府之此義。彌不通矣。魯人朝祥而暮歌。孔子以為踰月則可矣。尒則大祥之後。喪事已終。鼓琴笙歌。經禮所許。龍虎欲宿衛皇宮。豈欲合刑五歲。就如鄭義二十七月而禫。二十六月。十五升布深衣素冠縞紕。及黃裳綵纓以居者。此則三年之餘哀。不在服數之內也。衰絰則埋之于地。杖則棄之隱處。此非喪事終乎。府以大祥之後。不為喪事之終。何得復言素琴以示終也。喪事尚遠日。誠如鄭義。龍虎未盡二十七月。而請宿衛。實為于戚之理。合在情責。便以深衣素縞之時。而罪同杖絰苫之日。于禮憲未允。詳之律意。冒喪求仕。謂在斬焉。草土之中。不謂除衰杖之後也。又龍虎具列居喪日月。無所隱冒。府應告之以禮。遣還終月。便幸彼昧識。欲加之罪。豈是遵禮敦風。愛民之致乎。正如猷義。龍虎罪亦不合刑。之失。宜科鞭五十。《魏書‧禮志》四。元珍又上言鴻又駮云云。又略見《通典》一百。
費羊皮張回罪議
律稱和賣人者。謂兩人詐取他財。今羊皮賣女。告回稱良。張回利賤。知良公買。誠于律俱乖。而兩各非詐。此女雖父賣為婢。體本是良。回轉賣之日。應有遲疑。而賣者既以有罪。買者不得不坐。但賣者以天性難奪。支屬易遺。尊卑不同。故罪有異。買者知良故買。又于彼無親。若買同賣者。即理不可。何者。賣五服內親屬。在尊長者死。此亦非掠。從其真買。暨于致罪。刑死大殊。明知買者之坐。自應一例。不得全如鈞識云買者之罪。不過賣者之咎也。且買者于彼無天性支屬之義。何故得有差等之理。又案別條。知人掠盜之物而故買者。以隨從論。依此律文。知人掠良。從其宜買。罪止于流。然其親屬相賣。坐殊凡掠。至于買者。亦宜不等。若處同流。坐于法為深。準律斟降。合刑五歲。至如買者知是良人。決便真賣。不語前人。得之由緒。前人謂真奴婢。更或轉賣。因此流漂。罔知所在。家人追贖。求訪無處。永沈賤隸。無復良期。案其罪狀。與掠無異。且法嚴而姦易息。政寬而民多犯。水火之喻。先典明文今謂買人親屬。而復決賣。不告前人。良狀由緒。處同掠罪。《魏書‧刑罰志》。延昌三年。
案律賣子一歲刑。五服內親屬在尊長者死。賣周親及妾與子婦者流。蓋天性難奪。支屬易遺。又尊卑不同。故殊以刑。且買者于天性無支屬。罪應一例。明知是良。決便真賣。因此流漂。家人不知。追贖無。永沈賤隸。案其罪狀。與掠無異。《通典》一百六十七。三公郎中崔鴻議。
崔子元
奏上父鴻十六國春秋
臣亡考故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前將軍齊州大中正鴻。不殞家風。式纘世業。古學克明。在新必境。多識前載。博極群書。史才富洽。號稱籍甚。年止壯立。便斐然懷著述意。正始之未。任屬記言。撰緝餘暇。乃刊著趙燕秦夏涼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貶評論。先朝之日。草構悉了。唯有李雄蜀書。搜索未獲。闕茲一國。遲留未成。去正光三年。購訪始得。討論適訖。而先臣棄世。凡十六國名為春秋一百二卷。近代之事。最為備悉。未曾奏上。弗敢宣流。今繕寫一本。敢以仰呈。儻或淺陋。不回睿賞。乞藏祕閣。以廣異家。《魏書‧崔光附傳》。鴻子子元永安中乃奏其父書。
奚斤
上疏請平赫連昌
赫連昌亡保上邽鳩合餘燼。未有盤據之資。今因其危。滅之為易。請益鎧馬。平昌而還。《魏書‧奚斤傳》。
伐涼州議
河西王牧犍西垂下國。雖內不純臣。而外脩職貢。宜加寬宥。恕其微愆。去歲新征。士馬疲敝。未可大舉。宜且羈縻其地鹵薄。略無水草。大軍既到。不得久停。彼聞軍來。必嬰城固守。攻則難拔。野無所掠。終無克獲。《魏書‧奚斤傳》。世祖大集群臣于西堂議伐涼州斤等三十餘人議。又見《魏書‧崔浩傳》。《北史‧崔浩傳》并小異。
叔孫建
豫備宋軍表
臣前遣沙門僧護詣彭城。僧護還。稱賊發軍向北。前鋒將徐卓之已至彭城。大將軍到彥之軍在泗口。發馬戒嚴。必有舉斧之志。臣聞為國之道。存不忘亡。宜繕甲兵。增益屯戊。先為之備。以待其來。若不豫設。卒難擒殄。且吳越之眾。便于舟楫。今至北土。舍其所長。逆順既殊。榮逸不等。平寇定功。在于此日。臣雖衰敝。謀略寡淺。過蒙殊寵忝荷重任。討除寇暴。臣之志也。是以秣馬枕戈。思效微節。顠陛下不以南境為憂。《魏書‧叔孫建傳》。
安同
至并州上明元帝表
竊見并州所部守宰。多不奉法。又刺史擅用御府鍼工古彤為晉陽令。交通貨賄。共為奸利。請案律治罪。《魏書‧安同傳》。
安原
臨刑上疏
臣聞聖不獨明而治。鼎不單足而立。是以熒火之光。猶增日月之曜。先臣同往因聖運。歸身太祖。竭誠戮力。立效于險難之中。臣以頑闇。忝備股肱。陛下恩育。委以朝政。思展微誠。仰報恩澤。而魯元姦佞。構成貝錦。天威遂加。合門俱戮。此乃命也。非臣之枉。但魯元外類忠貞。內懷姦詐。而陛下任以腹心。恐釁發肘腋。臣與魯元。生為怨人。死為讎鬼。非以私故。謗毀魯元。不復眷眷。披露誠款。《魏書‧安同附傳》。
劉潔
奏恤南州災民
臣聞天地至公。故萬物咸育。帝王無私。而黎民戴賴。伏惟陛下以神武之資。紹重光之緒。恢隆大業。育濟群生。威之所振。無思不服。澤之所洽。無遠不懷。太平之治。于是而在。自頃邊寇內侵。戎車屢駕。天資聖明。所在克殄。方難既平。皆蒙酬錫。勳高者受爵。功卑者獲賞。寵賜優崇。有過古義。而郡國之民。雖不征討。服勤農桑。以供軍國。實經世之大本。府庫之所資。自山以東。偏遇水害。頻年不收。就食他所。臣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應加哀矜。以鴻覆育。今南摧彊寇。西敗醜虜。四海晏如。人神協。若與兆民共饗其福。則惠感和氣。蒼生悅樂矣。《魏書‧劉潔傳》。太武時南州大水百姓阻饑潔奏。
古弼
乞停發車牛表
今秋穀懸黃。麻菽布野。豬鹿竊食。鳥雁侵費。風波所耗。朝夕參倍。乞賜矜緩。使得收載。《魏書‧古弼傳》。世祖畋于山北大獲麋鹿數千頭詔發車牛五百乘以運之弼表。
司馬楚之
遣使請降表
江淮以北。聞王師南首。無不抃舞。思奉德化。而逼于寇逆。無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請率慕義。為國前驅。今皆白衣。無以制服人望。若蒙偏裨之號。假王威以唱義。則莫不率從。《魏書‧司馬楚之傳》。
上疏請乘勝南伐
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淺短。誠節未效。所以夙夜憂惶。忘寢與食。臣累遣人至荊揚。所在陳說。具論天朝盛化之美。莫不忻承聖德傾首北望。而義隆兄弟。知人情搖動。遣臣私讎順為司州刺史。統淮北七郡。代垣苗守懸瓠。自鞏洛滑臺敗散以來。義隆恥其敗北。多加罪罰。到彥之削位。退同卒伍。殺姚縱夫于垝春。斬竺靈秀于彭城。王休元託疾。檀道濟斤放。凡在腹心。悉懷疑阻民怨臣猜。可謂今日。臣閒平殄寇逆。必乘戰勝之威。建立功勳。亦因離貳之勢。伏惟陛下聖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莫不摧服。其未賓者義隆而已。今天網遐舉。殊方仰德。固宜埽清東南。齊一區宇。使濟濟之風。被于江漢。《魏書‧司馬楚之傳》。
步還
上太武帝表
楚之渡河。百姓思舊。義眾雲集。汝潁以南。望風翕然。回首革面。斯誠陛下應天順民。聖德廣被。之所致也。《魏書‧司馬楚之傳》。
許鍾
上言廟祭有神異
臣聞聖人能饗帝。孝子能饗親。伏惟陛下孝誠之至。通于神明。近嘗于太祖廟。有車騎聲。從北門入。殷殷轞轞。震動門闕。執事者無不肅慄。斯乃國祚永隆之兆。宜告天下。使咸知聖德之深遠。《魏書‧禮志》一。泰常四年帝嘗于白登廟將薦熟有神異焉太常博士許鍾上言。